子宮肌瘤癥的病因較多,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能導致子宮肌瘤的許多因素中,公認的有遺傳、內分泌、營養、失用、年齡以及免疫等多種因素。子宮肌瘤是以上因素或尚有未知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
(1)內分泌:與子宮肌瘤癥有關的激素有8種之多,它們是:雌性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活性維生素D、甲狀腺素、雄激素、皮質類固醇激素、生長激素等,而以前4種激素尤為重要,特別是性激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尤其對婦女的影響更為明顯,例卵巢摘除或過早閉經的女性,由于雌激素分泌減少或不分泌,易發生子宮肌瘤。雌激素具有抑制骨吸收、增強成骨細胞活動、抑制骨鈣溶出、促進骨重建的作用;雄激素具有促進蛋白合成、促進骨基質合成的作用。老年人由于性腺功能減退,雌激素、雄激素的生成減少,因而易發生子宮肌瘤。
(2)營養因素:鈣、磷、蛋白質、微量元素(氟、鎂、鋅)、維生素C、維生素D等的缺乏與子宮肌瘤密切有關。其中尤以鈣、磷兩種元素缺乏為主要原因。
①長期低鈣飲食:如果食物單調或結構不合理,攝人鈣量不足,或因吸收不良,骨鈣沉積量減少,可導致骨鈣的缺乏。鈣的缺乏是產生子宮肌瘤癥的根本原因。每日攝鈣少于600毫克者容易發生子宮肌瘤癥。
②磷的缺乏:磷是骨質無機成分中次于鈣的第二大元素,磷與鈣一起參與骨婦科腫瘤,骨質形成需要磷,若磷婦科腫瘤異常則可形成子宮肌瘤癥。磷的缺乏主要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腸道吸收障礙,或由于飲食中磷攝入不足而導致。
③蛋白質攝人不足:蛋白質是骨骼有機質的主要成分,形成骨骼“內支架”。長期蛋白質營養缺乏,會造成骨基質蛋白合成不足,新骨生成落后,如果同時伴有鈣缺乏,則會加快出現子宮肌瘤癥。低蛋白飲食還會通過減少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而影響骨骼的完整性,并導致子宮肌瘤癥的發生。蛋白質缺乏的主要原因是膳食蛋白質供給不足,如偏食、不合理節食,此外,某些疾病或某些環境引起蛋白質吸收減少、消化不良、合成障礙及分解過度也可導致蛋白質缺乏。
④過量飲酒:長期過量飲酒是導致子宮肌瘤癥原因之一,因為酒中的乙醇不僅抑制成骨細胞功能,促進破骨細胞的形成,抑制維生素D的形成,而且飲酒可減少鈣的攝人,增加尿鈣排泄,同時,飲酒過度所引起的營養不良和吸收障礙,也能使骨質形成和骨礦質化減少,導致子宮肌瘤癥。
⑤維生素攝人不足:維生素C缺乏,可使骨基質合成減少。維生素K缺乏可影響骨鈣素的羧化,加速骨量丟失。維生素D有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促進骨形成和骨礦化作用,維生素D缺乏,容易發生子宮肌瘤癥。
⑥咖啡因攝入過多:研究表明,咖啡攝人量與婦女髖骨宮頸炎發主率呈正相關。咖啡因能抑制腎12羥化酶活性,降低腸鈣吸收,降低骨質對鈣鹽的親和力,抑制骨質對鈣鹽的攝取。咖啡因攝入過多,可使尿鈣及內源性糞鈣丟失,骨吸收增加。因此,要減少咖啡攝入量,每天攝人量少于400毫克,每天鈣攝人量達800毫克,從而可防止甚至避免子宮肌瘤癥的發生。
茶葉中含有咖啡因,長期飲用濃茶,不僅可引起氟中毒,而且茶中的咖啡因可明顯遏制鈣在消化道的吸收,并增加尿鈣的排出,使體內缺鈣而誘發骨中鈣質流失,日久便出現子宮肌瘤癥。每日飲茶的茶葉用量宜控制在5~10克。
⑦吃鹽過多:鈉是食鹽的主要成分,人體的腎每天將使用過的鈉隨尿液排到體外,而鈣也會同時耗損,人體需排泄的鈉越多,鈣的消耗也就越大。多吃鹽會加速骨質的耗蝕,為使鈣的流失減少,應少吃鹽。
⑧吸煙:吸煙促進骨吸收、抑制骨形成、增加尿鈣排出量,女性吸煙還會抑制卵巢雌激素的合成,促進雌激素的分解婦科腫瘤,降低血雌激素含量和甲狀旁腺素水平,使骨吸收增加,因此,長時間吸煙可促進子宮肌瘤癥的發生。
(3)失用因素:因宮頸炎或骨病而需長期固定的患者,因患病需長期臥床者,肌肉癱瘓者,可引起子宮肌瘤癥。一般認為,機體長期處于靜止狀態時,肌肉活動減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結果骨母細胞減少,正常骨的婦科腫瘤過程遭到破壞,破骨細胞相對活躍,造成骨骼中的鈣溶出,尿中的鈣排出增加,最終導致子宮肌瘤癥。運動員肌肉發達,骨質致密而堅硬,極少患子宮肌瘤癥。老年人手術后或患嚴重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時,為預防子宮肌瘤癥,要避免長期絕對臥床,提倡早日下床活動。
(4)缺少活動:運動、日光照射、重力負荷因素與骨量多少、子宮肌瘤癥的發生有密切關系。運動時,神經內分泌調節對骨骼提供充分的礦物營養,使全身和局部骨鈣含量增加;運動還可以保持對骨骼一定的機械刺激,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骨的形成;運動鍛煉還可使絕經期婦女的雌激素分泌輕度增加。當這種機械刺激減少或消失時,骨的吸收會超過骨的形成,進而導致子宮肌瘤癥。人的運動能力隨年齡的增加而減退,增齡使骨骼系統和肌肉功能發生退行性變化,而經常運動可推遲老年人這種退化性變化。老年人由于行動遲緩、鍛煉少或長期臥床,易發生骨質的丟失。老年人若適當鍛煉不僅可使肌肉適應性加強,增加肌肉的力量,而且可減少骨量丟失,保持適當的運動有助于改進骨質量,是降低子宮肌瘤癥危險性的重要手段。
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有利于維生素D3的轉化促進骨婦科腫瘤,從而有利于防治子宮肌瘤癥。經常從事室外體力勞動或室外活動的人比室內的工作人員子宮肌瘤癥發病率明顯低,這固然有勞動鍛煉的因素,但接受日光照射量相應較多也是個原因。老年人行動不便,戶外運動及日照減少,使維生素D合成降低,維生素D的減少,可使腸道鈣、磷的吸收下降,使骨形成及骨礦化降低,這是老年人易患子宮肌瘤癥的重要原因。
骨量多少還與重力負荷相關,負荷越大,骨骼越發達。如體重重的人較體重輕的人子宮肌瘤癥發生相應少和輕。舉重運動員腿的骨量較游泳運動員多,而運動員又較一般人的骨量多。這表明,適量的重力負荷可增加骨量,防治子宮肌瘤癥。
(5)遺傳因素:骨量的丟失也與遺傳因素有關,因此,遺傳因素也是子宮肌瘤癥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黑人的骨骼較重,白種人、黃種人比黑人發生子宮肌瘤癥及宮頸炎的機會多,且癥狀較重;身材矮小的人較身材高大的易發生子宮肌瘤癥;即使生活條件、身體狀態、環境因素相近、性別相同、年齡相近的兩個人,其子宮肌瘤癥的發生和程度也有差別,這些事實都揭示了子宮肌瘤癥與遺傳基因有關。因此,對于嚴重子宮肌瘤癥患者詢問其是否有家族史是必要的。
(6)性別與年齡因素:男女性的骨量在35~40歲以后開始下降,女性在絕經期以后的骨量丟失遠遠高于男性,故女性子宮肌瘤癥的發病率大大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2~8倍。男性的骨量丟失始終是緩慢進行的,骨質的總丟失量比女性相對較小,因子宮肌瘤而導致宮頸炎的發生率也較女性為低。
年齡是影響人體骨礦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人自出生到20歲,骨礦含量隨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骨組織的形成速度快于吸收,骨骼逐漸變得致密、堅硬。骨量增長率男性快于女性。20~30歲,骨的吸收與形成趨于平衡,骨量增長逐漸緩慢。30~40歲,骨量達到一生中的峰值,并維持相對穩定,維持5~lO年。女性40~49歲,男性40~64歲,骨量開始緩慢減少。女性50歲以后的5~10年內,特別是婦女絕經期以后,由于血中雌激素等濃度下降,骨量急劇流失。此期間,男性不存在骨量快速丟失現象。此后,隨著年齡增長,骨量丟失又趨于緩慢,但骨變得越來越脆弱。子宮肌瘤癥患者以圍絕經期婦女居多,女性50~60歲后,男性60~70歲后發病率升高,80歲以上達高峰,女性患病率可達100%。
(7)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對骨重建有調節作用,因此免疫功能玫變與子宮肌瘤癥發生也有關系。如可以引起骨質蔬松癥,提示結締組織免疫功能老化或缺乏可能與子宮肌瘤癥的發病有一定關系。
(8)疾病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肝腎疾病、腸胃疾病、等都可引起子宮肌瘤癥的發生。此外,影響身體活動的疾病,如偏癱、長期臥床的病人,易發生子宮肌瘤癥。
(9)藥物因素: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可影響鈣的吸收,尿鈣排泄增加,促進骨量丟失,引起子宮肌瘤癥。這些藥物有: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地塞米松等),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米酮等),避孕藥(如炔雌烯醇等),抗結核藥(如異煙肼、利福平等),含鋁抗酸藥(如氫氧化鋁、復方氫氧化鋁、硫糖鋁、復方鋁酸鉍等),肝素等。
(10)氣候與環境因素:氣候的變化影響人體的骨婦科腫瘤及其營養狀況,長期氣候的不適宜會導致子宮肌瘤癥的發生,突然的氣候變化也會加重子宮肌瘤癥。環境污染主要為空氣污染、食物污染和水污染,這類污染物中含有對骨骼有害的鉛、鋁、鎘等重金屬,通過呼吸或飲食進人人體后,影響骨骼對鈣、磷的吸收,成骨少于破骨,加重子宮肌瘤癥。
- 上一篇:如何診斷是否得了子宮肌瘤?
- 下一篇:糖尿病性子宮肌瘤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