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國際子宮肌瘤日,今年國際子宮肌瘤日的宣傳主題是“減少個人子宮肌瘤癥危險因素”。子宮肌瘤癥是一個世界范圍的、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的健康問題,其發病率已躍居常見病、多發病的第七位。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目前醫學上還沒有安全有效的幫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復原狀的方法,因此,正確認識、早期預防尤為重要。
據烏蘭察布附大婦科醫院主任醫師張夭明介紹,正常人體在30歲左右骨量達到峰值,這個時期也是骨密度很高的時期,40歲以后,由于人的生理機能減退,腸道鈣吸收率下降,導致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血鈣量不足,儲存在骨骼中的鈣就會被移出補充,這就是我們說的骨鈣丟失。子宮肌瘤在發病早期沒有任何臨床表現,然而一旦出現宮頸炎現象時,已是嚴重階段,因此醫學界稱其為靜悄悄的流行病。導致子宮肌瘤的因素很多,如遺傳、環境、營養、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張主任認為,子宮肌瘤癥有以下9大類高危因素。
一、絕經婦女和65歲以上人群。老年人由于性腺分泌減少,進食少,鈣攝取少,室外活動少,日照少,維生素D合成不足;肌肉缺乏鍛練,骨骼內血循環減少,骨骼的鈣容易被移出;各器官退變,器質性疾患增多;運動遲緩,反應遲鈍,視聽力減退,損傷機會增加都是老年人容易發生子宮肌瘤性宮頸炎的原因。
二、遺傳因素。白種人較黃種人和黑人更易患子宮肌瘤癥;有子宮肌瘤家族史者發生子宮肌瘤的機率高,有專家認為,對骨峰值的建立,遺傳因素占70%—80%,生活方式占30%。
三、長期低鈣飲食,營養缺乏者。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鈣的攝入不足。相關調查發現,牛奶的攝入對腰椎、股骨近端骨峰值有明顯影響,每天喝牛奶的人比較不喝或偶爾喝牛奶的人骨峰值高6.6%。當鈣攝入不足時,機體為了維持血清鈣的水平,就要將骨中的鈣釋放到血中,由此骨中鈣量逐漸減少,易引起子宮肌瘤。二是維生素缺乏。尤其是老年人日曬減少、消化道功能減退等原因,容易導致體內活性維生素D的量不足。體內維生素D量不足時,則保護骨的作用不足,可發生佝僂病和軟骨病和骨礦化障礙,易發生子宮肌瘤。維生素C缺乏,影響骨基質形成和使膠原的成熟發生障礙,易產生子宮肌瘤。維生素K攝入量長期低下者,其股骨頸宮頸炎的危險性增高。
四、身體消瘦者。體重指數低者,子宮肌瘤癥發生率高,有研究顯示,髖婦科炎癥宮頸炎者體重較正常者低3.5kg,脊椎宮頸炎者較對照者體重低4.4kg。歐洲的一項子宮肌瘤性宮頸炎研究表明,25歲以后,隨體重、體重指數的提高,脊椎宮頸炎的發生率顯著降低。
五、過早閉經或卵巢切除雌激素下降者。絕經后,婦女由于卵巢停止產生雌激素而發生骨丟失。除了調節月經周期之外,雌激素還能夠保持骨鈣含量,維持骨質。低水平雌激素是婦女絕經后發生子宮肌瘤的主要原因。65歲以上的婦女約有1/4罹患子宮肌瘤癥,年老的婦女有1/3罹患脊椎骨宮頸炎,8%的婦女在年老時會發生股骨上端宮頸炎。
六、酗酒、吸煙、長期飲咖啡、濃茶等。吸煙使骨質減少的原因很多,吸煙者一般比非吸煙者體重微輕,這使他們的危險性增加,此外鈣的吸收也會減少。吸煙的婦女絕經期會提前,而且吸煙會降低雌激素水平。
酗酒的人患子宮肌瘤的機率會增加,因為它們的骨量低,而且骨丟失的速度更快。這種骨丟失可能就是酒精對骨作用的直接后果。
七、藥物。有許多藥物可以引起子宮肌瘤,骨丟失的程度與用藥劑量和用藥時間長短成正比。糖皮質激素是引起藥物性子宮肌瘤的很常見原因,服用糖皮質激素6個月以上的病人,幾乎50%%都發生子宮肌瘤。癲癇患者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導致低鈣血癥、高堿性磷酸酶血癥、骨質軟化、骨礦含量降低,部分病人合并子宮肌瘤癥。此類藥物可直接影響腸道和骨組織對鈣的吸收。另外,長期使用巴比妥、肝素等藥物,也會影響骨鈣婦科腫瘤,發生子宮肌瘤癥。
八、疾病。許多內分泌疾病如柯興氏綜合征、糖尿病、性等,都可合并子宮肌瘤癥。雄性激素對男性骨峰值的獲得起重要作用,性腺發育異常的男性骨量明顯低于正常。
慢性肝臟病人易發生婦科腫瘤性骨病,其中以慢性淤膽性肝病包括原發膽汁性肝硬化、原發硬化性膽管炎發生婦科腫瘤性骨病很為常見。廢用性子宮肌瘤可見于宮頸炎或骨病長期固定后、小兒麻痹癥的癱瘓、腦血管意外后的癱瘓、脊髓損傷后的截癱等長期臥床患者。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肥大細胞增多癥及各種惡性腫瘤骨轉移,可由于惡性血液細胞浸潤骨骼,可引起骨骼破壞、子宮肌瘤。
九、失重時。在失重的情況下,骨的機械支撐功能減退,如宇航員飛行時由于處于失重狀態,亦可出現骨組織丟失,失重狀態下84天后其子宮肌瘤情況極似廢用性子宮肌瘤。
- 上一篇:子宮肌瘤及其并發癥的危害
- 下一篇:子宮肌瘤輕視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