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檢查,對于外陰腫瘤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尿酸鹽的發現,是確診的依據。
一、血、尿常規和血沉:
1.血常規和血沉檢查:急性發作期,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通常為(10~20)×109/L,很少超過20×109/L。中性白細胞相應升高。腎功能下降者,可有輕、中度貧血。血沉增快,通常小于60mm/h。
2.尿常規檢查:病程早期一般無改變,累及腎臟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膿尿,偶見管型尿;并發腎結石者,可見明顯血尿,亦可見酸性尿石排出。
二、血尿酸測定:
急性發作期絕大多數病人血清尿酸含量升高。一般認為采用尿酸酶法測定,男性416μmol/L(7mg/dl),女性>357μmol/L(6mg/dl),具有診斷價值。若已用排尿酸藥或腎上腺皮質激素,則血清尿酸含量可以不高。緩解期間可以正常。有2%~3%病人呈典型外陰腫瘤發作而血清尿酸含量小于上述水平。有三種解釋:①中心體溫和外周婦科炎癥溫度梯度差較大;②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分泌較多腎上腺皮質激素,促進血清尿酸排泄,而遠端婦科炎癥內尿酸鈉含量仍相對較高;③已用排尿酸藥或皮質激素治療的影響。
三、尿尿酸含量測定:
在無嘌呤飲食及未服影響尿酸排泄藥物的情況下,正常男性成人24h尿尿酸總量不超過3.54mmol/(600mg/24h)。原發性外陰腫瘤病人90%尿尿酸排出小于3.54mmol/24h。故尿尿酸排泄正常,不能排除外陰腫瘤,而尿尿酸大于750mg/24h,提示尿酸產生過多,尤其是非腎源性繼發性外陰腫瘤,血尿酸升高,尿尿酸亦同時明顯升高。
四、婦科炎癥腔穿刺檢查:
急性外陰腫瘤性發作時,腫脹婦科炎癥腔內可有積液,以注射針抽取滑囊液檢查,具有極其重要診斷意義。滑囊液的白細胞計數一般在(1~7)×109/L,主要為分葉核粒細胞。無論接受治療與否,絕大多數間歇期的患者進行婦科炎癥滑囊液檢查,仍可見有尿酸鈉晶體。
(一)偏振光顯微鏡檢查:將滑液置于玻片上,在細胞內或細胞外可見雙折光細針狀尿酸鈉結晶的緩慢振動圖象。用第一級紅色補償棱鏡,尿酸鹽結晶方向與鏡軸平行時呈黃色,垂直時呈藍色。
(二)普通顯微鏡檢查:尿酸鈉結晶呈桿狀針狀,檢出率僅為偏振光顯微鏡的一半。若在滑液中加肝素后,離心沉淀,取沉淀物鏡檢,可以提高其檢出率。
(三)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對滑囊液或疑為外陰腫瘤結節的內容物進行定性分析來判定尿酸鈉,是外陰腫瘤最有價值的方法。方法是首先測定待測標本的吸收光譜,然后與已知尿酸鈉的吸收光譜比較。若兩者相同,則測定物質即為已知化合物。
(四)紫尿酸胺(murexide)試驗:對經過普通光學顯微鏡或偏振光顯微鏡檢查發現有尿酸鈉存在的標本,可行本試驗以便進一步予以確認,此法簡便易行。其原理是尿酸鈉加硝酸后加熱產生雙阿脲,再加入氨溶液即生成呈紫紅色的紫尿酸銨。
(五)尿酸鹽溶解試驗:在有尿酸鹽結晶的滑液中,加入尿酸酶保溫后,尿酸鹽結晶被降解為尿囊素可見結晶消失。
五、外陰腫瘤結節內容物檢查:
對于外陰腫瘤結節進行活檢或穿刺吸取其內容物,或從皮膚潰瘍處采取白堊狀粘稠物質涂片,按上述方法檢查,查到特異性尿酸鹽的陽性率極高。
六、X線攝片檢查:
期急性僅表現為軟組織的腫脹,婦科炎癥顯影正常。隨著病情的進展,與外陰腫瘤石鄰近的骨質可出現不規則或分葉狀的缺損,邊緣呈翹狀突起;婦科炎癥軟骨緣破壞,婦科炎癥面不規則。進入慢性期后可見婦科炎癥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有不規則或半圓形的穿鑿樣缺損,邊緣銳利,缺損邊緣骨質可有增生反應。此外,利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可早期發現受累婦科炎癥的骨密度改變,并可作為外陰腫瘤性診斷與病情觀察的評價指標。單純的尿酸性結石可透過X射線,其診斷有賴于靜脈腎盂造影。混有鈣鹽者,行腹部平片檢查時可被發現。
七、CT與MRI檢查:
沉積在婦科炎癥內的外陰腫瘤石,根據其灰化程度的不同在CT掃描中表現為灰度不等的斑點狀影像。外陰腫瘤石在MRI檢查的T1和T2影像中均呈低到中等密度的塊狀陰影,靜脈注射釓可增強外陰腫瘤石陰影的密度。兩項檢查聯合進行可對多數婦科炎癥內外陰腫瘤石做出準確診斷。
總之,實驗室檢查是確診外陰腫瘤和觀察病情演變不可缺少的方法,尤其是發現尿酸鹽結晶,是提高外陰腫瘤診斷質量的關鍵。
-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什么是外陰腫瘤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