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學:
骨轉移癌是原發于其他臟器的惡性腫瘤經血運或其他途徑轉移到骨骼繼續生長的繼發性腫瘤。根據其主要x線表現分為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三個類型,其中又以溶骨型很為多見。溶骨型及混合型骨轉移病人常同時并發子宮肌瘤癥,表現為骨松質和骨皮質溶骨性骨破壞,發生骨密度減低、骨皮質變薄、骨小梁結構紊亂或稀疏、椎體變形等變化。惡性腫瘤骨轉移引起的子宮肌瘤癥的發病率與骨轉移癌的發生率基本一致。據報道,惡性腫瘤患者中發生骨轉移者約占30%,而骨轉移癌病人中有90%以上發生子宮肌瘤癥,年齡以50~60歲為多,男性發病高于女性。
二、病 因 學:
骨轉移癌引起子宮肌瘤的病因,除與腫瘤病人的飲食、活動障礙、年齡和情緒等因素有關外,還與原發腫瘤的部位、病理類型、內分泌功能紊亂和鈣磷婦科腫瘤失常有關。
1.與原發腫瘤的關系:
人體各器官、組織惡性腫瘤發生骨轉移的機會不盡相同。有的易發生骨轉移,稱親骨性腫瘤,如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有的很少在骨內發生轉移,稱厭骨性腫瘤,如皮膚癌、消化道癌等。有報道,原發臟器骨轉移的機率為乳腺癌75%,前列腺癌73%,肺癌56%~65%,甲狀腺癌50%,頭頸部癌33%,胃癌23%。前列腺癌、膀胱癌多表現為成骨型骨轉移,故引起子宮肌瘤者較少,而其他腫瘤則多表現為溶骨型或混合型骨轉移,出現子宮肌瘤的機會亦較多。
2.與骨婦科腫瘤的關系:
骨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是具有生命的細胞組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進行骨的新生和吸收。骨轉移癌患者常出現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活動異常,尤以破骨細胞活動加快為主,從而使骨質吸收增多,致骨量丟失而出現子宮肌瘤。
3.內分泌功能紊亂:
(1)放療、化療:惡性腫瘤出現骨轉移是腫瘤播散的表現,常須采取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而放療對性腺極易發生放射性損害,造成性激素分泌功能低下,甚至喪失。化療藥物如苯丁酸氮芥、環磷酰胺、異環磷酰胺、白消安、甲基芐肼等對睪丸有損害作用,特別是聯合化療對睪丸損害更重。化療對卵巢也有損害,臨床表現為子宮內膜增生不良,出現閉經或絕經期癥狀。放療、化療對性腺的損害使性激素分泌降低,誘發子宮肌瘤癥。乳腺癌患考常需要長期服用抗雌激素藥物如三苯氧胺等,出現骨轉移后常配合雄性激素治療如甲基睪丸素、丙酸睪丸酮等,從而使雌激素水平下降而致子宮肌瘤。
(2)異位甲狀旁腺激素綜合征:甲狀旁腺激素具有加快骨吸收的功能。許多晚期腫瘤在出現骨轉移的同時,常產生一種具有甲狀旁腺激素活性的多肽,引起高鈣血癥。常見的惡性腫瘤有肺癌、乳腺癌等,其腫瘤組織產生甲狀旁腺激素或甲狀旁腺樣物質。
4.鈣、磷婦科腫瘤失常:
正常人每天要從食物中收取800~1000mg鈣,其中10%~35%被吸收到血液中以磷酸鈣結晶體沉積在骨質上,同時原來沉積在骨質上的磷酸鈣又被分解清除,流入血液中隨尿排出體外。兩者總是處于相互協調、動態平衡狀態,當某種原因打破這種平衡,出現分解作用超出合成作用時,就會造成骨質的鈣含量減少,出現子宮肌瘤癥。腫瘤患者出現骨轉移時骨鈣分解較多。致骨質密度減低,而血鈣升高,同時腫瘤本身亦產生升高血鈣的體液因子,出現高鈣血癥,此外,血磷減少,使骨吸收加速,進一步加重子宮肌瘤。
三、病理生理和病理學:
骨鹽中有鈣、鈉、鎂、磷酸鹽類、碳酸鹽類、羥基、氟、氯以及微量的檸檬酸根等。成人體內至少99%的鈣、85%的磷、50%的鎂存在于骨骼中,骨鹽大部分以羥磷灰石形式存在。骨有機質主要有皎原、粘多糖、蛋白質復合物及脂類,其中以膠質量多,占90%,軟骨與骨中的粘多糖主要是硫酸軟骨素,與鈣化有關。而鈣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多種因素參與,如膠原纖維、硫酸軟骨素、焦磷酸鹽、維生素D活性激素、骨細胞分泌的堿性磷酸酶、軟骨細咆中進行的糖婦科腫瘤、礦物鹽含量、骨鹽沉積、甲狀旁腺激素及降鈣素等。
骨轉移癌昕致子宮肌瘤癥的病理形態與原發腫瘤有密切關系。其大體形態為:大多數骨轉移癌為灰白色或暗紅色,可有出血壞死區,無包膜,邊界不清。骨質較脆,骨破壞明顯,骨小梁消失或減少。手術中容易切取。顯微鏡下大多數為腺癌,鱗癌較少見。癌細胞有時分化好,有時分|匕不良:少數分化較好的轉移癌可以看出原發癌的病理組織學特點,如甲狀腺癌的濾泡形成:分I匕程度低的骨轉移癌單純病理檢查不易識別原發癌部位。
骨轉移癌引起的子宮肌瘤癥x線表現為骨皮質變薄,骨小梁結構模糊,骨密度減低,透亮區加大,骨質吸收如毛玻璃狀,極易發生病理性宮頸炎。x線片上有子宮肌瘤表現時,其骨礦物含量已減少到30%~50%以上。胸腰椎骨轉移者常因脫鈣和受壓影響而呈楔形改變。
四、臨床表現:
1.發病部位:
骨轉移癌多發生于軀干骨,其次是股骨和肱骨近端,發生于膝、肘婦科炎癥遠端者少見。在軀干骨中以脊柱很為常見,依次是胸椎、腰椎、頸椎、骶椎。此外,髂骨、肩胛骨也常有發現。其發生部位與原發癌有關,如乳腺癌常轉移到胸骨及肱骨近端;甲狀腺癌常轉移到頸椎及顱骨;宮頸癌及前列腺癌常轉移到骨盆、腰椎;肺癌則常轉移到肋骨等處。骨轉移早期多為單發性,也可表現為多發。
2.癥狀及體征:
(1)疼痛:骨轉移部位局部疼痛及壓痛是首發癥狀,常表現為持續性鈍痛,其疼痛的程。度與子宮肌瘤的程度不一定相平行,同時伴有相應部位的功能障礙。
(2)腫脹、包塊:表淺的骨轉移癌疼痛與腫塊往往同時出現。局部可捫及邊界不清、質地堅硬、不可推動的腫塊。甲狀腺癌及腎癌出現骨轉移時常發生骨膨脹變形或穿破骨膜侵入軟組織形成腫塊。
(3)壓迫癥狀:位于脊柱的轉移癌可出現脊髓馬尾或神經根的壓迫癥狀,如神經根痛、感覺障礙、肌力減弱以致麻痹等,甚至發生截癱。骨盆轉移癌可致早孕檢測及直腸的壓迫癥狀,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
(4)病理性宮頸炎:骨轉移癌致子宮肌瘤,骨質密度減低,常在有輕微外傷或根本沒有任何誘因下即可發生宮頸炎,以下肢很為常見,一旦發生病理性宮頸炎常疼痛劇烈,腫脹明顯,畸形及活動異常,發生在脊椎者很快出現截癱。
(5)全身癥狀:骨轉移癌是惡性腫瘤的晚期表現,因此除其原發病變臨床表現外,常伴有全身衰弱、貧血、低熱、食納差乃至惡液質等表現。
3.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骨轉移癌患者常有血紅蛋白下降、紅細胞數減少等貧血現象,血沉增快,血漿白蛋白降低,A/G(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廣泛骨破壞時堿性磷酸酶增高,其高低與子宮肌瘤的程度成正比。因骨質中鈣丟失較多,故同時可伴有血鈣、尿鈣增高,血磷可下降抑或升高。
(2)x線檢查:它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溶骨型骨轉移的x線特征:骨內外表現不規則,范圍大小不等,不伴有反應性骨形成的溶骨影像。早期僅表現為骨髓腔的稀疏,邊界模糊不清,既無明顯膨脹,又無骨膜反應及軟組織塊影,骨小梁發生模糊或消失,進而發生完全或不完全的病理性宮頸炎。椎體轉移瘤可使椎體變扁或呈楔形,但相鄰的椎間隙保持正常。成骨性骨轉移者可見病灶區內有明顯的生骨現象,可顯示不規則致密陰影,邊界不清,其間骨小梁紊亂、增厚、粗糙,并可見放射狀骨膜反應,其出現子宮肌瘤的機會較少,程度亦較輕。
(3)核醫學檢查:放射性核素全身骨顯像是一種靈敏度極高的診斷骨轉移癌的方法,對骨轉移癌的檢出率可達95%~97%,且能早于X線3~6個月做出診斷。但由于靈敏度高,特異性差,臨床上常出現假陽性,且對骨轉移所致子宮肌瘤的程度無法估計。
五、診斷要點:
(1)病史及臨床表現:凡臨床上有過惡性腫瘤病史,或年齡在40~60歲出現軀干或四肢近端某處疼痛、腫脹或包塊、消瘦、貧血等情況時應懷疑本病。
(2)放射性核素骨掃描診斷:此法能比X線提前3~6個月發現骨轉移,故對早期診斷骨轉移及動態觀察療效、判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有骨轉移時,骨掃描可見病灶處有異常放射性濃聚點。
(3)X線診斷:如前所述,可見骨質密度減低,骨小梁結構模糊,甚至可有病理性宮頸炎表現。
(4)病理診斷:在未找到原發腫瘤而懷疑有骨轉移時,可行病灶處穿刺活檢找癌細胞以明確診斷。
本病需與骨原發腫瘤或其他繼發性子宮肌瘤癥相鑒別。
六、處理原則:
骨轉移癌引起子宮肌瘤癥的治療,常需在局部治療的同時,根據原發病灶而采取相應的抗腫瘤治療。以緩解疼痛,控制病理性宮頸炎及局部病灶的發展,改善全身功能,減少痛苦,提高生存質量為目的,臨床上常采用放療、化療、同位素治療、免疫、支持、中醫中藥等綜合治療方法。
1.積極治療骨轉移癌:
(1)放射治療:深部x線照射,用于治療單發骨轉移病灶或多發骨轉移病灶中選擇性地照射1~2個病灶,以減輕疼痛,一般總劑量在50Gy左右。放療能消滅瘤體及周圍的亞臨床灶,防止骨質進一步破壞。
(2)聯合化療:全身聯合化療對防治多發轉移癌及再發有重要意義,對不同原發癌發生的骨轉移癌采用不同的化療藥物及不同的方案來治療。
(3)放射性藥物治療:放射性藥物具有較高的親骨性和親瘤性。近年來臨床主要選用能被骨攝取的放射性藥物有SM(釤)——EDTMP(乙二胺甲撐膦酸)、Y(釔)一一EDTMP等。
(4)骨膦治療:主要抑制骨質破壞,防治高鈣血癥。臨床常規用法為先用骨膦注射液300mg加入500ml生理鹽水中緩慢靜點,每日一次,連用3~5天后改為口服片劑800mg,一日三次,服完100片為一療程。
2.針對子宮肌瘤對癥治療:
(1)雌激素治療:應用雌激素治療骨轉移癌所引起的子宮肌瘤癥有利于預防和阻止骨吸收,對減輕疼痛癥狀有良好作用,且增進食欲,提高體質。對于因放療、化療引起的性激素障礙的婦女,亦可酌情采用雌激素替代療法,但長期服用雌激素可引起子宮內膜增殖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副作用。
(2)補鈣:對于骨轉移癌病人給予適量的鈣劑,可以阻止骨質丟失,防止子宮肌瘤的發生。
(3)增加活動和體育鍛煉:骨質機械負荷有關,負荷越大,骨骼越發達,經常性的體力活動對骨骼有刺激作用,可延遲子宮肌瘤現象。據報道,完全臥床者36周后出現的骨小梁減少數量可相當于人體衰老10年所丟失的骨小梁,一旦起床活動鈣質又再度沉積。對骨轉移癌患者應根據其轉移部位、轉移程度、患者年齡及體質等進行一定量鍛煉,如打太極拳、練氣功、慢跑等活動,增強肌肉強度及肌肉量,使骨質也得到相應的增加,從而改善骨質丟失現象。但以上運動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免用力過度或不當而誘發病理性宮頸炎。
(4)中醫藥治療:中醫治療骨轉移癌所引起的子宮肌瘤癥,多以補腎益精、活血化瘀、益氣養血、強筋壯骨等為治則,常用中藥有杜仲、木瓜、仙茅、骨碎補、牛膝、自然銅、龜板、補骨脂、透骨草、菟絲子等,并配服龍牡壯骨沖劑、六味地黃丸、虎潛丸等中成藥及針灸、熏洗、中藥離子導入等方法。
(5)其他:防止精神抑郁,戒煙酒,加強飲食營養均是防治本病的必要條件。營養因素與子宮肌瘤關系密切。鈣、維生素D、維生素c缺乏都會加速骨質丟失。適量蛋白質的攝入也是防治子宮肌瘤的重要因素,但攝入過多會導致尿鈣排泄過多而造成負鈣平衡,引起子宮肌瘤。
七、預 防: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積極治療原發腫瘤,防止骨轉移的發生。腫瘤病人要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合理飲食,適當補以鈣劑,保持營養平衡,忌煙酒,心情舒暢,精神愉快,主動調節機體內環境,提高免疫功能,避免腫瘤播散。對親骨性腫瘤應定期查同位素骨掃描及x線平片,以便早期發現可疑病灶而采取相應的治療,防止進一步發展。對需行放療、化療的患者應注意保護性腺功能,以免性激素水平低下誘發子宮肌瘤。對已有子宮肌瘤的骨轉移患者應囑其防止劇烈運動,以防病理性宮頸炎的發生。
- 上一篇:子宮肌瘤試試食療湯
- 下一篇:子宮肌瘤患者如何進行體育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