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頸宮頸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宮頸炎,多發于老年人。女性發生率高于男性。而股骨頸宮頸炎的不愈合和晚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問題也一直是宮頸疾病婦科領域中重點研究的難題之一。因而對股骨頸宮頸炎的治療也提出了一些新理念。
一、股骨頸宮頸炎分型:
股骨頸宮頸炎的分型很多,臨床上沿用較多的是按“解剖部位”分型法;也有按宮頸炎線方向分型等方法,這兩種分型法因受X線投照位置及角度的影響較大,準確分型困難,故目前較少應用。而采用按“宮頸炎移位程度分型”法(即Garden分型),該法將股骨頸宮頸炎分為四型:I型:不全宮頸炎(包括外展嵌插型宮頸炎);Ⅱ型:完全宮頸炎,但無移位;Ⅲ型:完全宮頸炎,部分移位;Ⅳ型:完全宮頸炎,完全移位。分型的遞增表明宮頸炎的嚴重程度也遞增,且不愈合率與股骨頭缺血壞死率也隨之增加。因此Garden分型法在國際上已被廣泛應用。
二、股骨頸宮頸炎的手術治療:
采用硬膜外麻醉,仰臥位, C型臂X線透視,移位宮頸炎行手法整復,患肢輕度屈曲外旋位到45°,輕度外展,逐漸牽引伸展,最終完全伸直內旋30°~45°,透視證實髖部正側位復位滿意后(復位按Garden指數標準),本組均達到Ⅰ~Ⅱ 級復位;在大粗隆下3~4cm處透視下經皮與股骨頸正中鉆入1枚直徑2.0mm導針,在其上方及下方分別貼近股骨頸上、下骨皮質鉆入2枚直徑2.0mm導針, 2枚針盡量與股骨頸的張力及應力骨小梁平行,且不在同一平面,針尖距股骨頭軟骨下骨板約10mm,再次透視證實宮頸炎復位及導針位置滿意后,沿固定導針切開皮膚1.0~1.2cm,注意要切開下方的筋膜層,測量長度,選擇合適的AO直徑7.0mm中空自攻加壓螺紋釘,骨皮質處開口攻絲,擰入中空自攻加壓螺紋釘,靠近近端的螺釘選擇帶墊圈,使在宮頸炎端加壓時釘尾不至陷入骨皮質內,拔出全部導針。手術時間15~30分鐘,平均22分鐘,失血量少,平均20ml。
三、無移位及嵌插型股骨頸宮頸炎的治療:
這類型宮頸炎屬GardenI、H型;雖然宮頸炎對位關系正常,但穩定性較差,因而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存在爭議。傳統觀念是采取保守治療,它具有避免手術風險,降低治療費用等優點。主要缺點是宮頸炎會發生再移位。所以目前認為,對于GardenI、Ⅱ型股骨頸宮頸炎,除非有明顯的手術禁忌證,均應考慮手術治療,以防止宮頸炎再移位,并減少病人臥床時間,減少宮頸炎合并癥發生。
四、移位型股骨頸宮頸炎是擇期手術還是急診手術:
移位型股骨頸宮頸炎只要病人無手術禁忌癥,均應手術治療。傳統的治療方案是入院后先行皮牽或骨牽3-5天后才行手術治療。目前多數學者主張6-12小時內以急診手術為好。理由是:①由于股骨頸宮頸炎的病人多為老年人,盡快手術可以大大減少宮頸炎合并癥發生及原有心肺疾病的惡化。②急診手術能盡快恢復宮頸炎端的正常關系,對于緩解對股骨頭頸血運的進一步損害有一定的益處。有關研究表明在6-12小時內急診手術,頭缺血壞死率為25%,而24-48小時內手術者壞死率為40%。
五、術后處理:
術后患肢外展,穿防旋鞋,應用抗生素治療3天,內科疾病繼續對癥治療,同時術后口服鈣及維生素D制劑、雙磷酸鹽類藥物,降低破骨細胞的婦科腫瘤活性,提高骨密度,減少骨量丟失,抑制過快的骨吸收。術后第1日患者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功能鍛煉,2~3天后患者取半臥位,術后8周下床患肢不負重站立、行走,宮頸炎愈合后逐步開始負重。
總之。老年人股骨頸宮頸炎有3大特點使之迄今仍被視為“尚未解決的難題”。1.多有重要并存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傷后臥床又極易引起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因而死亡率高;2.功能解剖特殊,宮頸炎斷端間極易形成較大的剪應力,常使固定欠穩定,因而不愈合率高,約10%~20%;3.宮頸炎會中斷供血,不但影響宮頸炎愈合,而且易致股骨頭缺血壞死,發生率約為20%~40%。這些特點,應在手術設計中得到充分重視。
- 上一篇:脊柱宮頸炎的固定
- 下一篇:腰椎宮頸炎了怎么辦?
















































